Collection online Movies and Music Videos (在线中文音乐合集)。 This blog does not download and own any video files, and only embeds links with permission. Any copyright dispute should go to original websites. My other blogs: science gadget, computing blog, WordPress and English music.
Monday, April 29, 2013
Tuesday, April 16, 2013
(转贴)中科院电子所:583风波 - 作者:赵永翔
许多人没看懂, 而我却懂的。一个时代的故事。
Reference: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6&tid=157&pid=2246
1963年底,顾德欢所长与向主任决定让我负责一个S- 波段的速调管(注译1),这时我编写的“速调管群聚理论”一书已经完成。对速调管理论钻研了两年多,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搞点“真刀真枪”的工作,不能老是纸 上谈兵。于是立即进行了初步的总体设计。那时是踌躇满志,准备好好地大干一场。
在1964 年元旦,当我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时,一时心血来潮,写下了一首自勉诗:
我不想用华丽的词句 来祝贺这新年元旦;
也不想用动人的誓言 在上帝面前许愿。
我深知 如果不让这宝贵的年华虚度;
有成就的一年 也将是艰苦的一年。
我不想用轻快的字眼 来描绘愉快的一天;
也不想用华尔滋的舞曲 来象征新年的脚步。
不要以为 一切都会一帆风顺;
要记住 我们的任务是战斗。
新年刚过不久,从国防科委下达了一项重要任务,代号583。这是一个先进的雷达,要求电子所做一个宽频带速调管。这是雷达的心脏,是关键部件之一。 所里立即把它定为头号国防重点任务,放弃原先考虑的S-波段的速调管。并决定任命我为583速调管的题目负责人。它的指标与我正在设计的相近,但是多了一 个要求是“宽频带”。
由于这一个指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与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相差不远,何况中国还从来没有作出过可以实用的大功率速调管。第一次就做这么难度的器件,我一方面心里打鼓,一方面也雄心勃勃,准备做点有水平的成果来。
紧接着,第一个回合就遇到性能指标上艰苦的讨价还价。南京雷达研究所派了五个年轻的军官来考察电子所的情况,同时也来商谈指标。最困难的是频宽和效 率这两项指标,而这两项是有矛盾的,要宽频带就很难实现高效率。前者是雷达性能要求,没有松动的余地,因此我要求在效率上放宽。我说这么宽频带很难做到高 效率,只答应百分之二十五。几番讨论他们仍坚持要百分之三十。后来他们找出一篇外国文献,报导了一个试验的宽频带速调管,效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八。他们说:
“你看国外已经做到百分之三十八,我们现在已经从百分之三十五降到百分之三十,这个要求绝对不算过分。”
这一下给我“将了一军”,我只得说“我们再研究研究。”
那时还没有复印机,手头的文献资料很少,只有个人的笔记,每次阅读文献后,记下要点。这篇文献我也读过,不过记不住所有细节,心里很纳闷。晚上我拿 着他们带来的杂志仔细琢磨,忽然发现一个重要的概念差别,因为不同频率点的效率并不相等,百分之三十八是指最佳点的效率,而在其他点并非如此,通常最高点 与最低点相差一倍。第二天我对他们说:
“你们看,它的最高效率是百分之三十八,可是整个频带内的最低效率只有百分之十九。而你们要求我们的是最低效率,我们已经答应了百分之二十五,已经超过了国外的百分之十九。”
他们仔细看文献上给出的曲线,发现我说的没有错。频带当中是百分之三十八,而边上只有百分之十九。这一下他们无话可说,于是双方妥协。任务指标确定下来,完成期限是3年。同时他们承诺要提供我们一套微波测试设备。
其实,当时所有的指标都心中无底。我们自己毫无经验,只是从文献中了解到国外的大致水平。唯一的根据是:“既然外国人做到了,那么是可以做得到的。”
紧接着,进行了总体设计。在确定了各主要参数和整体的轮廓之后,将关键的技术问题分解为六七个专题,或者说是分课题,而将整管的制造放到下一步。这样分步骤,从现在的观点看是理所当然的,部件如果不能正确设计,怎么可能得到正确的整体设计呢?
但是这在当时并非没有分歧。从“大跃进”,“解放思想”以来,许多工作就是一哄而上,缺乏科学的细致的工作。当时,张劲夫在科学院提出“以任务带学 科” 的口号,但是还有人把任务与学科看成是对立的两方面。似乎搞专题就是搞学科,而做整管才是搞任务。有的人认为时间紧应该赶快做整管。幸好,那时全国整体的 政治空气还比较正常。从1962年以来制定的农业六十条,工业六十条,以及科学工作的七十二条,总的精神是强调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工作有序。
南京雷达所的583雷达的总体技术负责人王总来考察。他是一个知识分子校级军官,为人和蔼。与我交谈,了解我的部署以后,他表示理解和赞同。他说:
“对,如果分部件的问题没搞清楚,整管出了问题那就不好找。”
这样,虽然有过一些分歧,还是比较顺利通过了专题研究。不幸的是,认识上的差距仍然成为后来冲突的隐患。
明确了各专题的指标要求之后,通过所的计划处将阴极专题和电子枪专题分给六室和八室负责。
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六十年代初,在微波管的科研工作中,曾出现一股“空心束”热。从理论上,它具有较大的潜力实现扩宽频带,而扩宽频带正是当时发 展雷达的一个重要方向。既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搞宽频带速调管以配合雷达,就应该抓住这个方向。向主任首先从文献上看到这股“热”,并极力主张上“空心束 ”。我那时血气方刚,也很赞成。但作为负责人,我又担心万一做不出来怎么办?当时有人说,在国外一项新任务,其中的新技术不应该超过百分之三十。为了实现 583要求的指标,所有专题差不多都是国内首创,都是新技术。为了保险,我想不能孤注一掷,要有两种准备。于是我向向主任提出另开一个专题“实心束电子枪 ”,作为备份方案。如果空心束电子抢不成功,就上实心束。向主任开始认为同时上两种没有必要,但我了解八室人员情况,我说同时上两种,从人力上来说没有问 题。向主任同意了(注译2)。
因此,我在总体设计时,仔细调整各个参数,兼顾两种方案,以便一旦要用备份方案时,其它部件和参数尽量不变动,否则改动太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 就是“导流系数”。我与李声沛讨论,他认为实心束导流系数最高做到2.3是可能的。这样高的指标在当时也算打破纪录了。虽然从空心束方案说,还可以取得更 高一点才能显出它的优势,但是为了兼顾,于是我决定选取2.3,以迁就实心束的可能性。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为以后的争论埋下种子。
除以上与外室合作的项目之外,由我直接领导的微波方面的工作也分成四个专题。由解文宏负责“输出窗”,申而悟负责“谐振腔”,向主任的研究生薛颐颜 负责“参差调谐”。还有一项“输出滤波器”无人负责,我要求计划处给一个学无线电电路专业的人。计划处答应从十四室借一个人来,后来萧世奖来了。
至此我有了一个精干的班子。当时除我二十九岁以外,其它几位都是毕业不到两三年的大学生。几个年轻人个个都很优秀,思想作风正派。虽然有几个专题都 是国内首次,但大家团结一致,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尤其是输出窗和输出滤波器,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摸索出一整套设计方法,并且 通过模型测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严负责的参差调谐,利用当时计算所刚做成的电子计算机,进行了一千多种方案比较。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在1964 年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之一。
与此同时,我强调一定要有严谨的科研作风。从一开始我就要求,每做完一个阶段就要有书面的技术报告。为了说服大家,我常用一句口头禅,我说;
“我不相信记忆,只相信白纸黑字。”
我自己以身作则,把总体设计报告誊写成清清楚楚的一本,让大家看。而且效仿国外的季度报告,每几个月我就写一个阶段小结,概括取得的结果和下一步的部署。
写报告是很费劲的事,要把工作整理出来,而且要让别人看,就必须要加以说明,很费脑筋。尤其对于不习惯写报告的人来说确实很难。那时写报告的风气很 差,但这恰恰是研究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越难越需要锻炼。而且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许多工作不随时整理清楚,事后根本记不住,再整理时,事倍功半。
开始萧世奖很不愿写。他说:“我整个做完再写嘛。”但是我觉得对萧世奖更加重要,因为他是借来的。我说:
“不行,每算完一阶段都得整理清楚,书面写出来交给我。没有书面的东西我无法判断你的计算,逻辑是否正确,仅仅口头讨论是不够的。”
经不住我一再坚持,他同意了。事实证明这非常重要。我们每一步都作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检查,使下一步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因此没有因为偶然的失误而走弯路,浪费时间。
这样,在半年多的时间,我们组就积累了一大摞技术报告。到1964年秋天,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都取得了突破,部件模型测试都获得成功。这一阶段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是工作最出色,近展最快的时候。掌握了一套大功率速调管的设计方法。
有一次,高能所的彭梦古碰到我,问起我的工作情况和手下有什么人,我很兴奋地告诉他:
“我手下有四个干将,一个个都很精明能干,干得很出色。……”
他开玩笑地笑道:“那你手下有四大金刚啦。”
我会心地笑了。由心里感到舒畅。的确,这是我有生以来领导过的最精干的小分队。
但是我没有想到,摆在前面的困难却远远超出意料,而且远远超出我所能控制的范围。
虽然工作进展得很好,不过全部模型都是在十公分波段(注译3)做的,因为我们只有十公分波段的测试设备。然而,最终任务要求十三公分波段,而我们却没有十三公分的设备。十四所虽然答应做好的第一部十三公分的设备就提供给我们,却一再推迟,说要等明年一季度才能做出来。
这时,我们各个部件的测试模型都取得基本成功,已经掌握了设计方法。我知道必须做整管才能考验各部件总装起来是否仍然成功。此外,还有很多问题,如高压问题,结构问题,都只有在整管中才能暴露出来。而到目前,整管的经验还一点都没有。
我于是提出一个方案:先做一个十公分的管子,这样在已有的模型的基础上立即着手整管的设计制造,摸索经验。如果十公分管子成功,等十三公分测试设备来了,我们再做十三公分的管子就容易多了。
我提出后,手下几个人都赞同。金伯恩和申忧国也都表示支持,但向主任坚决反对。他说没有必要作两个管子,认为我把测试设备的困难看得太严重了。我与他争辩,但是各持己见,相持不下,最后把问题提到顾德欢所长面前,要所长来做决断。
一天晚上,顾德欢召集我们几个人开会,还有几个领导参加,听取两方面的观点。我心想支持我的是绝对多数,应该被采纳。为了使问题说得鲜明通俗,我事 先画了一个形象的战略部署图,每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画上一个圈,表示一个据点。最后围攻的战略目标是合格的整管。我照图讲解,我说:
“我们必须先扫清外围。这样分两步走的部署,看起来似乎是把战线拉长了,实际上是把困难分解开来。现在先做十公分管,回避测试设备的矛盾,通过制管,可以摸索经验,扫除一些其他障碍,总的看不是慢,而是快。”
向主任说:“用不着分两步,我们可以作十三公分管。”
我说:“我没有测试设备怎么做?”
“不要把测试设备估计得那么困难嘛!”向主任说。
“我们国家现在连波导管都还不能生产,谈何容易。”我有点激动。
向主任走到黑板边,在上面画了一个长方形,情绪激动:
“波导管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管子,这么简单的形状,难道我们国家都作不出来?”
这一下触动了顾德欢的神经。顾德欢在知识分子政策上表现“右倾”,但是在“打破迷信,解放思想”上是十足的“左倾”。在知识分子政策上的“右倾”体 现了他的政策水平,和宽阔的胸襟。而对待事业上的“左倾”是体现了他的火一般的爱国主义热情。“这么简单的波导管,难道我们国家都作不出来?” 这在他的感情上就不能接受。在会上又只有向主任是唯一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也不会轻易地否决他。最后顾德欢拍板,同意向主任的意见。我失败了,完全出乎意 料。
散场后,我和申忧国、金伯恩三个室里的青年业务骨干一起往回走。我心中忿忿不平:
“向主任总是把问题估计得简单。他从美国回来,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把我否定了也没有用,还是一样,没有十三公分的设备,我还是没法做管子,无非是等,浪费时间。”
申忧国劝慰我:“算了,顾德欢已经拍板,你再说也没有用。”
无独有偶,二十四年后我在巴西时,波导管又遇到同样的问题。当时我建议巴西人到中国去买几段波导管。我说这并不贵,如果自己做,既花钱又花时间。他 们也是说;“这么简单的形状,我们无法说服政府要进口。”于是他们在圣保罗一个很大的铜加工厂试制了几个月,要我去看样品。我一看表面有许多砂眼,和我们 中国经历过的失败一模一样。我说质量不行。这是后话。
我失败了,心中懊丧。但其实我也错了。并不是两步走的战略想法不对,也不是对困难的估计太高,而是恰恰相反,我对困难的估计严重不足。我只看到微波 设备阻碍了我的前进,使我无法做整管。其实做整管更大的困难却在工艺上。我们的工艺基础太差。如果做十公分的管子,微波部分的困难是减少了,但是工艺上的 困难却丝毫未减。那时,工艺并非我的职权范围,我了解得不多。
1964年冬天,顾德欢所长亲自带领了一大帮人到安徽农村去搞四清。申忧国也去了。工艺和结构一直由申忧国管,这就使工艺组和整个技术状况变得更加困难。但是对于四清这样的政治运动,我当然知道凭我这个小人物哪有力量去阻拦。我对583的前途深感忧虑。
我问向主任:“申忧国走了谁负责结构呢?”
黄说:“我来负责。”
我是题目负责人,名义上对整个题目(即任务,或称课题)负责,但又是在主任的领导之下,我当然无法领导他。当时没有人,我无可奈何。现在看这种组织 形式也许不太合理,但是当时中国的现实,任何职务的称谓都不完全反映它的真实职权。做一个速调管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气设计,二是工艺制造。我这个题目负 责人,只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无权控制。
这时,向主任在设计一个半长管。所谓“半长管”,顾名思义,它不是一个整管,而只包括了一半的部件,即只包括阴极,电子枪,而不包括微波部件。本来 应该是陶瓷金属结构,因为当时工艺条件太差,向主任转而求助于北京电子管厂。该厂只有玻璃工艺。于是向主任设计了一个玻璃金属的半长管,委托电子管厂制 造。
以后,当我有了美国的工作经验之后,才理解向主任的工作方式是美国式的。美国科研只作出模型,如果成功就可以转给工厂生产。然而中国国情不同,给我 们的任务虽说是科研项目,实际要求的是真正能够使用的东西。583速调管是要用到583雷达上去的,而且要求小批量生产。那时中国根本不存在可以生产的工 厂。所以当时我认为让电子管厂去做,自己不解决制管条件,不是长远之计。但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听任向主任安排。
此后,我常常到工艺组去了解情况。申忧国四清去后,组长是兰爱礼。工艺组又分成好几个小组,大多是中技校毕业的女孩。我越深入了解,越觉得问题严 重。钎焊,封接(注译4)的成品率极低,多数失败,技术还没有掌握。其他各个工艺环节也都很薄弱。要组装这么一个大型的速调管,根本没有把握。
我对工艺并不熟悉,常常晚上去找兰爱礼,听听她的看法,研究到底怎样才能保证质量。她反映现在人手太少,设备也不行,领导又不重视。我觉得确实如 此,整个工艺组既没有有经验的技术指导,又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钎焊是最基本的工艺,可是只有几个年轻女孩在干。他们工作很认真,感到极大的压力。
1965年3月,14所终于把十三公分的测试设备完成了。我于是立即出差南京,希望尽快把这套设备搞来。当我躺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脑子里不断思考 着,工艺要怎么才能改进呢?工艺有许多环节,质量环环相扣,少数几个人重视根本没有用。必须全体人员,尤其是党支部,一起都来重视才行。我在卧铺上辗转难 眠,心想我要大声疾呼,让大家都来重视。我要写一篇稿登在黑板报上,好让大家都看到。于是我打好腹稿,第二天早晨到南京以后,立即写了一篇黑板报稿寄给郭 少海,当时他是代理支书。标题和第一节是:
“工艺不过硬,寸步难行”
工艺不过硬寸步难行,这句话是夸张吗?不是。试看,如果事先都认为“应该能行”,“应该没有问题”,而结果却每次都出问题。那么质量的可靠性在哪里?进度的保证在哪里?密封管的根据在哪里?
否!工艺不过关,一切都是空话。
我们不是想责怪工艺组同志不努力。(特别是钎焊组的穆桂英们白天黑夜地干,是够辛苦的。)我们更不应该袖手旁观,评头品足,尽道他人之短。我们要把 问题摆出来,还要向盲目乐观和漠不关心的人大喝一声,使他们清醒过来。大家都来关心工艺,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坚决抛掉一切侥幸心理。
我们不能只限于重视,更不要因困难而惊慌。要沉着,要冷静。大家都来分析原因,寻找方法,克服缺点。
接着我分析概括了工艺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当我从南京携带三木箱微波测试设备回到电子所时,我才知道根本没有登出来。韩少国对我说:
“我们没有把你的稿子登出来,因为我们觉得其中有些话影射金伯恩。”
我大吃一惊。心想我并没有特指或批评那一个人,但是事实上却影射了很多人,尤其是影射了支部。我的确很不满支部袖手旁观。我那时对人情世故真是太不 懂了。我用了尖锐的语调,其实这与我平时温文尔雅的作风极不相称。我也从来不主动写黑板报稿,一生只有过两次,只是在情绪冲动时才会这样做。事情已经过去 了许多天,我的冲动也已经过去了。既然他不愿意登,我也就不再说什么。
但是工艺的困难仍然困扰着我。
那时正好报上在宣传上海“一万二千吨水压机”的成功经验,其中提到“设计人员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作风。我于是在组内要求大家不但搞设计,而且深入 到工艺当中去。我的意图原本是希望可以加强一点工艺组的力量,不料我们组的人一到他们旁边,他们从心理上就觉得我们是瞧不起他们,不信任他们,是给他们施 加压力,从而增加了两个组之间的矛盾,我却没有意识到。
我找解文宏商量,那时她是我的得力助手。工艺这么薄弱,松散,怎么办?应该成立一个核心,好好进行组织,和研究对策。我说是不是找工艺组的两个技术骨干,兰爱礼和林梅麓,四个人一齐来开个会。她说开会是好的,但是这事无论如何应该争取党支部的支持。
我想她说得对,索性请支部的一起来开会。于是一天晚上,我以题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了支部的韩少国和贺东,工艺组的兰爱礼和林梅麓,加上解文宏和我,一共三方六个人开了一个会,讨论如何加强工艺的问题。我说支部应该管,不要放弃领导权。韩少国立即提醒我说:
“赵永翔同志,你不要忘了七十二条。”
“七十二条讲什么?”
“主任负责制!这是主任的事,不是支部管的事。”
“我记不清七十二条。”我说,“不过我相信怎样做对党的事业有利,怎样做就是对的。”
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那时我只想到任务,因为明摆着,向主任管不了,支部却推诿。这次会议开得很不轻松。贺东始终没精打彩,有时在打瞌睡。会后 我和解文宏都很气愤。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幼稚可笑,而且简直是愚蠢。几年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和郭全强谈起此事,他哈哈大笑,摇着头笑我 说:
“你怎么这么傻?”
我犯了中国政治的大忌。我是一个非党员,居然主持有支委参加的会,岂不是把自己放在支部之上。这次会的确没有收到任何好效果。
那次会议以后,韩少国就去听工艺组的意见。因为工艺屡次失败,工艺组感到很大压力,就把满肚子怨气推卸到我的身上。可是韩并没有同样到我们组听取意见。虽然我多次与兰爱礼讨论,每次都是心平气和。她对我说:
“你很关心工艺,我理解。有的人任务搞了几年,对工艺从来不过问。” 可是,她却对韩少国说:
“赵永翔跑到工艺组,指手划脚,想批评就批评,想指责就指责。”
韩认为我们两个组之间矛盾很深,于是他主持召开了两个组的联席会议。这时我才发现,我提倡“设计人员一竿子插到底”,原本希望与他们一起工作,帮助 工艺组提高。工艺组多是中技生,而我们组都是大学生。我本无意歧视他们,效果却适得其反。会上,他们说我们对他们,瞧不起,不信任,施加压力,瞎指挥,等 等。虽然有不少意见我并不同意,为了不让矛盾更加激化,我没有分辩,还是在会上作了自我检讨,说我的工作方法不好。
可是不久,室里的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那时我还不清楚,顾德欢去四清其实是党内斗争的后果。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人为制造的“阶级斗争”,只是在党内不同派系或不同群体之间,制造并且激化 了对立和仇恨。1959年的“反右倾,鼓干劲”,顾德欢为首的地方干部派,击败了以张炎国为首的部队转业干部派。到1962年搞“甄别”,为1959年被 打成右倾的人平反,于是这一批人就对顾德欢反扑,而且决不善罢干休。张劲夫采取分所的措施,试图缓和矛盾。从电子所分出“声学所”。可是干部内部之间的错 综复杂的关系就象一堆乱麻,越理越乱,搞得电子所天无宁日。顾德欢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应付党内矛盾上。583任务因为是所内头号国防重点,才偶尔问津。
顾德欢所长四清去了,由邓嘉扬副所长代理所长。所里的矛盾也悄悄地带到我们所在的四室(第四研究室)来了。
因为583是全所的重点任务,邓副所长也很重视。他要求四室把101任务停下来,集中力量搞583,受到室党支部的抵制,所领导及计划处与室支部之 间产生矛盾。原支部书记陈塔因病在家半年未上班。计划处告诉我,邓副所长打算派一个政治主任来,我很高兴,却不知道支部并不高兴。开始说要从14所调来, 后 来又说那人身体不好不来了。到1965年夏,突然不知从那个单位调来ZL担任党支部书记,撤销原陈支书的职务,并强制停止101任务。又从计划处派了夏郁 秋来协助抓583工作。在宣布时,称她是代表所里来协助工作,于是大家就称她为“所长代表”。这样党支部内部形成了新老干部之间的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 化。583是关注的焦点,我是负责人却又不是党员,处在一种特殊位置,不可避免地卷到矛盾当中。
ZL管政治,从来不与我打交道。夏郁秋管业务,却经常找我研究和讨论问题。
这时四清工作队已经去了半年多。忽然传闻顾德欢被狗咬伤,紧接着又听说顾德欢将提前回所。我正为工艺的状况一筹莫展,闻讯后立即给顾德欢写了一封信,谈了583的困难,希望他把申忧国提前一起带回来。
不久顾所长回所,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说:“我把申忧国带回来了。”我大大地舒了一口气。
申忧国是党员,与贺东同是室里的业务秘书。他一回来就发现支部内部两派的对立。我在党外,不了解内情。在一次谈话以后,我开始明白了。那次我找申忧国说:
“我们两个人共同作题目负责人好吗?我负责高频,你负责工艺结构。小管突击队时,我们两人共同负责,那时配合得很好。我实在是没有能力管工艺这一摊。”
申说:“工作我可以做,题目负责人还是你一个人当。现在的问题并不光是工艺。”
那次谈话我们两人心情都很沉重,只是侧重点不同。申忧国说:
“你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四清工作组到了生产队,把一切都包下来,把原来地方上的干部当作被整的对象,地方干部会怎么想?”
我才意识到支部内部的对立。难怪夏郁秋老是找我,而原支部的从来不找我。于是有一次我对夏郁秋说:
“我向你介绍介绍我们室的历史发展情况,你不了解历史就不能团结好干部。”我告诉她室里内阁变了许多次,特别是在内阁处于真空的一段时间,申忧国曾经把室里的工作顶了起来。夏郁秋说:
“那么说,申忧国是室里的功臣咯?”
“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说完以后,她没有吭气。她虽然只和我谈业务,绝不谈支部内部的事务,但看得出她在支部中,完全是单枪匹马,一点得不到支持。
我又多了一份忧虑。我知道如果支部在打内战,那就更没有人管工艺。申忧国回来了也不可能全心投入。
情况很快又发生了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原来,支部书记ZL藉与一个女孩“谈话”的机会,就想占她的便宜。这事立刻通过团组织报告给党支部。原支部抓住这个把柄,开始猛烈地批判ZL。他当了两个月的支书就灰溜溜地离开了。
我自然不会也不可能介入其中的斗争。那段时间我正忙于半长管的高压测试。向主任设计的玻璃的空心束半长管终于在北京电子管厂加工好了,拿回来准备进行测试。
设计的高压是七十多千伏。我们谁也没有操作这么高压的经验,更没有高压真空器件的经验。为了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和小心翼翼的部 署。考虑在黑夜中比较易于观察,第一次是在晚上进行的。因为这是第一次,所有有关人员都参加了,我担任指挥。这是一个紧张而又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喊着“开 机”,“升压”,“关机”等等口令,摒息着呼吸,盯着放在测试台上的玻璃管。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整个玻璃管泛着一层白光,接着在玻璃金属封接的边缘上出现一个红光点。偶尔打一次火(闪光一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把电压继续升 高,红色的光点越来越多,颜色也不一致,有的偏红,有的偏白。整个玻璃管像一个灯龙,还伴随着高压电晕的丝丝声。可是电压越高,越频繁地打火。我们反复地 把电压降了又升,升了又降。但最高也不过20千伏,比设计的差得远,始终无法把电压升得更高。
电压都加不上,阴极和电子束就根本没法测试。实验失败了,比预想的更糟。不过也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暴露出大量的问题,主要是工艺和结构质量太差。我们做的是真空器件,应该有高质量的真空。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烘烤出气等工艺过程的重要性。
不料这次失败却引起轩然大波。支部把ZL赶走以后,贺东精神大振。过去从来不过问工作,这时却积极来“抓工作”。他问我:
“第一号半长管失败了,第二号有把握吗?”
“第二号也有可能失败,甚至可能有第三次,第四次。”我回答说。
“那么干脆,赶快更改方案,改上备份方案。”
“这次失败主要暴露出工艺和结构的问题,”我反驳说,“根本不是方案问题。”
他也许听腻味了我半年多来不断呼吁加强工艺,也许认为我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工艺组,也许以为我偏爱学术,偏爱空心束方案,也许他要表现他抓住了大方向,也许他本来就对我怀着深刻的不满,总之他对我表示愤慨,要求在室内展开辩论。支部找了一些人来开辩论会。
出乎我的意料,向主任本来极力主张上空心束,现在竟然同意放弃。我却坚持认为:
“这次失败说明我们工艺不过关,方案根本还来不及考验,怎么能说方案不行?应该把主要的力量去改善工艺。”
贺激动地说:“方案错了,一切都错,工艺再好也没有用。”
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相持不下,情绪都很坏。
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辩论会。最后达成妥协:第二号半长管仍然按照原计划空心束方案做下去,同时立即着手陶瓷密封管的工作,陶瓷结构方案按照实心束方案做。这个安排我是满意的,对方却有点勉强。
连续几个月的折腾,失败,争论,我所忧心忡忡的工艺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我感到疲惫不堪,心情压抑,一筹莫展。平常我的脑子总是不断地活动着,这时我却常常感到头脑麻木。
我坐在307房间的办公桌前,呆呆地凝视着窗外。对面是地球物理所的一堵白墙,白墙的后面是一排白杨,白杨的上面是云和天。夕阳照着微风吹拂着的树梢,金黄色的树叶闪烁着,衬托在蓝天背景前面。这风景似乎颇为惬意,然而我却呆呆的,像一个木瓜。
纷乱的思绪在脑子里旋转。我争论干什么?还不如一开始就顺着说改用备份方案,那岂不更证明我早先提出备份方案的远见。也怪我自己选参数时,有意迁就 实心束的可行性,而使空心束的优点大打折扣,使我在辩论空心束的优点时,显得那么单薄。只剩下一条:“从长远看它的发展潜力较大。”这也就变成他们的借 口,说我只顾学术。但是,科研有几次是“一次成功”的?总不能“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
真难啦!这几年曾遇到多少技术上的难题,我都没有害怕,一个个克服。而现在的困难不是技术上的困难,我却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这么压抑,喘不过气来。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安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知识的顶峰。”
啊,这道路的确是够崎岖的。我想象,一个战士在沙漠里行走,遇到了风暴;在羊肠小道的山路上行走,遇到了沟壑;在荒野里行走,遇到了野兽;……还有什么更能表现出跋涉的艰辛呢?
我于是拿出日记本来,写道:
刚越过一条湍流,
前面又是崎岖的山路。
刚推倒一堵石头,
前面又是一道阴深的壕沟。
刚打死一条恶狗,
前面又闯来一群野兽。
刚躲过一场暴雨,
前面又是狂风扬着满天尘土。
路!
是艰难的路;
路!
是不平静的路。
战士擦干头上的汗水,
饮罢山边的溪流,
昂着他不屈的头,
继续走!走!走!
更大的风暴还在前面,室里的机构又经历了一次更大的变化。
1965年8月,南京电真空所合并到电子所来。原因是电子所长期以来干部之间的矛盾白热化,科学院再次藉分所的办法把干部分开,电子所只保留以电真 空器件为主体的部分。南京电真空所虽然只有二百来人,却搞得不错。合并到电子所来的口号是“相同专业,捏成一个拳头。”不知道是不是张劲夫的本意,事实上 是南京二百来人的小所,几乎完全接管了一千人的大所。所有要害部门都任命了由南京来的干部。南京干部雷厉风行的作风,与原北京干部的松散疲踏形成鲜明的对 比。一时间,整过电子所从上到下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南京所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天天读”。这反映出当时全国的政治气候。本来,1962年以后政治空气逐渐宽松,但由于林彪倡导的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不 断升温,政治空气又不断紧缩起来。所谓“天天读”就是天天读毛主席的著作。每个人都必须提前十五分钟上班,再加上正常上班之后的十五分钟,小组集中一起读 “毛著”。也就是每天有半小时政治学习,夹杂着开会讨论。
583是全所重点任务,自然倍受重视。原南京所办公室副主任凌驭侠调来四室当政治主任兼支部书记。当然他也带来了“天天读”。
我没有主动去找他。过了几天,他找我谈话,谈了一下午,态度比较和霭,倾听我对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是现在,我会懂得不能光谈失败和问题,应该多 谈谈我们取得的成绩。也许应该“吹嘘吹嘘”:这是一个高指标的任务,接近国际水平,我们又是怎么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怎么掌握了许多先进的设计方法,填补了 多少国内的空白。也许更重要的是,我应该更多地靠拢他,乘他新来乍到,脑子里还没有成见以前,让他对我有点好印象。可惜我那时一点都不懂,不懂得表现自 己,不懂得在这个世界上人际关系多么重要。那几个月,我已经筋疲力尽。我只谈了一些看法,尤其是工艺的问题,而且我始终情绪低沉。他多半会觉得这是一个缺 乏能力,精神萎靡的负责人。
过了一个星期,凌驭侠又找我说:
“他们又提出要更改方案,你的意见怎么样?”
“其实我并不坚持空心束方案,我只是觉得方案不是当前的关键问题。”我说:“这个任务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既然多数人认为要改方案,我没什么意见。”
他听到我丝毫不反对,就和气地,甚至有点安慰性地对我说:
“我也是想,既然多数都认为改了好,那就还是改了好些,是吧?”
这是他最后一次和颜悦色地对我说话。半个月以后,情况完全变了,他对我总是板着面孔,铁青着脸。每次召开全室大会,都声色俱厉地训人:
“有些人满脑子的个人主义,满脑子的学术观点,就是没有任务观点。我一来,就听说这个任务是三年期限,到现在一个管子都还没有做。我一算只剩下十六个月。要在十六个月完成三年的任务,我心里着急呀。”
他反复强调十六个月,讲过好多次。批评个人主义的话更多。他批评没有点名,被批评的肯定不止一个人,但从种种迹象,我是他批评的重点。会场总是鸦雀无声,听他一个人训话。
我觉得“十六个月”的提法太片面,似乎前面的时间都是浪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解决了许多部件设计问题,许多电气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道只有做出管子 才算工作?没有前面的工作能做出整管吗?幸好我那时还有一点“阿Q精神”,他在训话时我心里总想:“我并没有你讲的那些个人主义,指的不是我。”我心中的 这一点坦然,多少自我减轻了一些精神上的压力。几年以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说起他批评人的气势,王胖对我说:
“我们那时都在悄悄地看你的脸色。”
而那时我总是低着头,紧闭嘴唇。明知他在指我,但是他没有点名。我不能申辩,知道申辩也没有用。即使点我的名,我也只能忍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从陈塔贴的大字报,我才知道支部给我罗织的罪名还要更多。其中说:
“赵永翔根本没有任务观点,任务要求搞十三公分管,他却偏要搞十公分管。”等等。这种似是而非的罪名,真叫人不寒而栗。
不过凌训话时,也不断地强调工艺的重要性,这一点我很赞成。我以前只能口头呼吁重视,他却以不容争辩的气势,以果断的行动来加强工艺。首先把101 任务停了。101两上两下,看来这一次原支部没有任何反抗。在不长的时间内,调来了七八个1965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全部分到工艺组,使工艺组的大学生人 数一下子增加了几倍。于是分成了两个大组,还把我手下的申而悟调到工艺组,做其中装配组的组长。
与此同时,又很快订购了一些大型工艺设备,和派技术员到另一个研究所去学习氩弧焊工艺等等。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大大超过了我原先的想象。那时 我无力,也不想再干预任何工艺上的事情,只是冷眼旁观。我知道是申忧国作他的参谋,我心里也很佩服他的魄力。我呼吁了大半年加强工艺,一事无成,他做得比 我想象的更多。
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受到了冷落。一天他又找我谈话,这次是板着面孔,脸色和上两次已大不相同。他说:
“我们打算成立任务组,由金伯恩当组长,你和申忧国当副组长,你有什么意见?”
我感到很突然。因为我一直是583的题目负责人,而金伯恩是101题目负责人,他从来没有过问过583的事情。而凌主任压根儿就不提“题目负责人” 的 职务还要不要。但我立刻冷静下来,并且明白了一切,再问“题目负责人”是否存在已经毫无意义。技术上的是非,我可以争得脸红脖子粗,对待官衔,我决不会 争。我立即表态说:
“我同意。我现在和支部的关系不好,也很难做好组长的工作。我尽力支持金伯恩的工作。”
这次谈话很快结束。隔了一两天,凌主任又通知我任务组的分工。他说:
“金伯恩负责抓总和高频,申忧国负责抓结构和工艺,你负责抓电源和调制器。”
“电源和调制器”只是一个组。刘雁云任组长,管得好好的,并不存在问题。要我去抓什么?我去抓,去插手,不是妨碍她的工作吗?这分明是把我踢到一边去坐冷板凳。我明白,争论是毫无用处的。
那时室里没有专职的清洁工。为了保证工艺质量,加强“真空卫生”,不久前制定了一个新规定:由室里的工作人员,轮流脱产做清洁工,每期一个月。本来像我这样的身份,并不一定非轮班不可,我心想:“那好,我让路,我去当清洁工。”
于是,我主动报名去轮下一班,很快批准同意。这样我每天上班就去做清洁工,卸去了一切职务。心情寡淡,倒也坦荡。
不久,在中关村礼堂召开全所大会,王守愚副所长作报告,其中说:
“南京所来后,狠抓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坚持‘天天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这次四室改组,成立任务组,原先估计至少要搞半个月,因为通过毛主席著作学习,提高了思想,结果一点思想障碍都没有,只两三天就完成了。”
能听懂这段话的含义的人也许不多,我是听懂了。这真叫我啼笑皆非。不过它从侧面告诉我,他们原先以为撤掉我的题目负责人,一定会遇到坚决抵抗,要作 半个月的“思想工作”,而不抵抗则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功劳。这是中国的政治,任何时候的成绩都会和当时的政策套在一起,以证明当时政策的正确。
我并没有真正闲下来。有一天,苏云珠来找我。苏云珠是1964年毕业的,分来后接替萧世奖,负责输出滤波器的工作,这时遇到了困难。她发现原来模型测得的特性很好。现在按同样尺寸加工出来的,准备正式装在管子上的部件,特性却差得很多。
我一时心潮起伏。这是高频问题,按分工不该我管。心中一闪念,何不撂下,让别人去尝尝难题的滋味。但立刻我的责任感又制止了我。手下的同事了解我, 和过去一样尊重我,并不因为领导对我的冷落而另眼相待,遇到问题仍然来找我。他们是单纯的好同志,从感情上我也不愿给他们出难题。金伯恩和其他人都不熟悉 这 个部件,我不出面势必带来更多的困难。我迟疑了一会,决定和她一起工作去寻找问题所在。
我们两人一起仔细地反复测量,包括测量每个零件的准确尺寸。经过一两个星期的紧张工作,终于解决了问题。
但是我们没有声张,也没有多少人了解我们的工作。
凌主任在每次会议上仍然是盛气凌人,变本加厉地训人:
“有的人满脑子名利思想,只搞学术,不做管子。管子还没有作出来,书倒写出来了,报告倒写了一大堆。” 他接着竟无知地说:“我要的是管子,写报告有什么用?”
他虽然没有点名,但是这次已经没有任何含糊是在批我。全室只有我写了书,也只有583任务,“报告写了一大堆”。
这种批评简直是荒唐。我那本书是前领导刘春奎给的任务,是在1964年以前写的。而583是现领导给的任务,在1964年以后才开始。怎么可能先把 管子做出来?“报告写了一大堆”居然也成为罪状,真是黑白颠倒。这些科学报告,不仅说明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恰恰是无私的表现。我费了很大的劲,做 了许多说服工作,也以身作则。这是因为我认识到,写报告不仅对于自己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知识共享。否则任何人离开了,那份工作就无人继承。 这一大堆非常有价值的科学报告,不仅得到兄弟单位的赞扬,而且许多外单位到我们室来实习的人,整本整本地手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因为当时没有复印机,而他 们知道那是结合实际,教科书上找不到的资料。这充分说明了它的价值。而且当时我们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写工作报告就已成了“名利思想”。那些 自己不写报告,看不懂也不愿意看,不懂得它的价值的人,偏要贬低它,这使我非常难受。
事实上,这本书和“这一大堆报告”为后来者掌握速调管的研制起了很好的奠基作用。有的大学甚至把其中有些部分写进讲义。然而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写 科技工作报告。勤奋的人,把工作和心得写在自己的私人笔记本上。不勤奋的,压根儿什么也不写。多少年后,回想起这对科研的损失,我还感到伤心。我对一个同 事说:
“他对我个人的批判,只影响我一个人,我可以不计较。可是他批掉了良好的科研作风,影响了一大片,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以前,凌主任对我的批判,我本来一大半都原谅他。一是他抓工艺,做了我想做而做不了的事;二则我觉得他是新来乍到,对我的印象无非是听了别人的谗言。当时我想要反驳,但又一想,这只会更糟。
经过了多次运动,我已经懂得,批判永远是单方面的。如果申辩,那就是不承认错误。不承认错误,起码是态度不好。态度不好,就会发动更多的党团员来批 判你的态度,那就会把问题扩大,决不会就事论事。而会把一切都翻出来,证明你从来就是坏的。何况我本来就出身不好,那“坏”是无可争辩的,是“阶级本质 ”。除了忍着,我还能用鸡蛋去碰石头吗?
我沉默着。但批判还没有到此为止。
在一次全室大会上,凌主任照例地说了一大堆训人的话之后,也许是找不到新的训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地说:
“我这个人,还有这个脾气,”他傲慢地晃了一下脑袋,“如果我把一个人看准了,我还不会变。”他这话不是随口说的,我就听到他说过至少两遍。
这句话真使我从心里凉透了。他分明是对我说,“我已经把你看死了,你休想我改变对你的态度。”
那些日子,我除了沉默以外,一句话也没有分辩过。不知道是什么信息让他认为我指望他改变态度。难道是有人在他面前说过我的好话,引起他的反感,觉得有必要重申对我的看法不会变?
我感到极大的痛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跋扈,对我这么盛气凌人的领导。在这样的领导下面,我还能活下去吗?我只能离开电子所。但是我到哪里去呢?
我到哪里去呢?我到哪里去呢?
我一毕业就到电子所,电子所是我唯一工作过的单位,和任何别的单位都没有关系,电子所也不会轻易地放我走。再说,我以什么理由要求调离呢?在紧张的国防任务上“当逃兵”,那不就是等着挨批?
走,根本不可能。还有583,我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离开它,我的劳动也都付之东流,我忍心舍弃这一切吗?我多么希望看到它的成功,它就像是我的孩子。我在床上搌转难眠,眼泪浸湿了我的枕头。
不!我要振作起来,做我自己该做的事。
全室的人都在紧张工作,工作进展比以前快得多。第一个陶瓷封装管子做成了,但密封工艺还没有过关,它放在测试台上,同时还接着真空泵,连续排气。
又一次进行了紧张的测试工作。因为阴极的‘激活老练’要很长时间,安排了昼夜值班,工作了好几天,最后才能进行加高压试验。
高压试验了一连两天,电流小得可怜,不到设计值的十分之一。多数人倾向于认为是阴极质量不行,于是把阴极和电子枪的负责人都找来研究,但是都认为难 以解释。阴极的负责人邱晓礼说,阴极试验都是很好的,不可能这么坏。也不像阴极中毒死了,因为电压升高时,电流也在继续升高,只不过是太小。但是她又告诉 大家一个现象,说:
“我们在‘老练’的时候,听到管子里面一声沉闷的响声,好像是什么东西掉下去了。”
大家都感到无法解释,半信半疑。整个下午,大家都焦燥不安。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又都被否定。晚饭以后,继续在现场议论,毫无结果。最后只剩下凌主任和金伯恩、申忧国和我三个任务组长。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最后我分析所有现象,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可能是阳极头掉下来了,那么所有现象都可以解释,包括听到的声音。”我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阴极并没有死,而电流却很小等等。
“阳极头怎么会掉下来了?”申忧国问。
“也许是钎焊质量不行,脱焊了。”我这样揣测。
“那不可能。”申忧国不同意。
凌主任问金伯恩的看法,他不置可否。
在测试台旁,大家相视而立,得不出结论。已经晚上十点多钟,金伯恩和申忧国回家去了。凌主任仍然愁眉紧锁,没有走。我是单身汉,没有家,只好陪着。沉默了一会,我想起X-光机,于是随口冒出一句话来:
“如果有台X-光机就好了。”
“那又怎么样?”凌问。
“那就可以把这管子照张X-光照片,看看阳极头是不是真的掉下来了。”
凌主任突然精神一振,“哎,我们南京所有一台X-光机。”
我心里想,他一定搞错了,以为是医院里的X-光机。
“我说的不是医院里的X-光机,”我说,“医院里的X-光机不行,穿不透这么厚的金属。”
“不!不是医院里的X-光机,是机场探伤用的。尺寸很小,就是专门照金属的。”
我半信半疑。凌主任立即叫人把秦瑞兆从家里找来。凌说X-光机是秦负责使用和保管的。一会儿秦瑞兆来了,我向他介绍我们的情况,问他X-光机的参数,能不能穿透十几毫米厚的铜板。他说可以。
我这才相信凌主任说的没有错,心里颇为惊讶。以前我见到的政治干部,听到技术名词脑袋就大了,甭说理解它的性能。凌是工农干部,居然对技术设备的名词记得住,而且知道它的功能,谁使用和保管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凌交代秦瑞兆和我赶快照片,先回去了。我立即与秦瑞兆配合。我知道该照什么部位,金属有多厚。他调整参数,放置感光片。照完以 后立即回到他的实验室,到暗室里冲洗。慢慢地影像出来了。我看到在阳极的部位,显出齿状的螺纹,上面一个,下面一个。原来阳极头是用螺纹拧上去的,由于长 时间的振动,慢慢地松脱,掉了下来。
对我来说,结论已经很清楚了。秦说我们再照一张清楚点的,于是又回到测试台,他调整了参数,重新又照了一张更清楚的照片。搞完以后已经是半夜两三点。
因为大厅里一直有值班人员,这消息很快传开。当第二天早上我来上班时,全室都知道了。半年来,我一直心情压抑,这是头一次心情有点儿兴奋。不仅因为困扰了好久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而且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表现了我的价值。
过了一些日子,在全室会议上,凌主任几个月来第一次表现得语调比较温和。总结了一下前后的工作,然后说:
“有些同志,在这次工作中很努力。这个嘛,大家都看见了的,我就不多说了。”
他和以往一样,没有点名。我当然明白,也没有指望他表扬我,不批评就是一个转变。
有了明确的诊断,措施就比较好办了。但是工作仍然不顺利,第二次装配完成送上测试台,结果又发现同样的现像。虽然这次没有人听到响声,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立刻利用X-光机,发现又是阳极头掉了下来。
又经过了多次的试验和失败,大家一致认为,工艺停留在这样的质量水平绝对不行,就象在烂泥地里行走,举步维艰。一定要争取做出密封管,不能在测试台 上还带着真空泵。当时订购的许多大型工艺设备都陆续到位,但是工艺技术还没有掌握。这个速调管有一百多个金属和陶瓷零件,不是这个漏,就是那个漏,做一个 密封管谈何容易。
前进的步伐是艰辛的,不过还是在前进。
我也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克服困难。这管子结构太复杂,零件太多,顾此失彼,能不能简化一点以减少困难?然而所有零件都不可缺少,都是性能指标所要求的。我们能不能分两步走,把困难分解一点?
一天,在五道口剧场召开全所大会,国防科委的一个参谋长作报告。他口若悬河,不时博得一阵阵掌声。我的思想却常常“开小差”,这几天一直在酝酿一个新的方案,思绪老是在脑子里盘旋,想赶也赶不走。突然来了一阵灵感:
“对!‘三不要方案’。”
脑子一阵兴奋,几乎无法继续听报告。幸好我很内向,没有露出声色。
在凌驭侠,金伯恩,申忧国和我的碰头会上,我提出了我的设想: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要做出第一个密封管。为了使困难减到最小,应该尽可能简化。现在密封的困难是焊缝太多。速调管的主体部分有六个腔,加上调谐机构 和冷却,有几十条焊缝,是最复杂的部分。如果先不考虑调谐和冷却,每个腔只用两个另件。冷测好了以后,装在一个长的不锈钢筒里面,像灌肠似的放进去,两端 用氩弧焊。这样整个主体部分就只剩下了两条氩弧焊缝,最大限度地简化了工艺。这就是‘三不要方案’:不要钎焊,不要冷却,不要调谐。”
“冷却和调谐最终总是要的。”申忧国说,“这只是把困难回避了,但是并没有解决困难。”
申忧国不赞同我的方案。但是这次金伯恩表示支持,二比一。于是凌主任拍板,决定按这个方案做。
过了几天,凌主任作了一个使我大吃一惊的决定。他重新改组,让我接替申忧国总抓结构和工艺,而把申忧国,向主任等三人调离583,另成立一个预研科研组。
过去支部认为我插手工艺,瞎指挥。事实上我也没有管过工艺,怎么也没有想到会让我去抓工艺。申忧国对工艺无疑比我熟悉得多。而且工艺能达到当时的规模和水平,他是立了汗马功劳的。突然去职,对他似乎也不大公平。
后来我想,大概因为,既然申忧国不赞成我的方案,让他去实现这个方案,还不如让我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方案。
申忧国对于我接替他的工作毫无怨言,而是大公无私地把他的工作和想法一一交代给我。特别是,他把一份“工艺质量标准章程”的草稿移交给我,这是他正准备履行的、保证工艺质量的关键的一步棋。
当我接管结构工艺后,第一件事就是抓质量控制。我把申忧国给我的这份“工艺质量标准章程”,在文字上作了稍许改动之后,召集了工艺组全体人员,包括 六室阴极组的成员,开会一起讨论,制定一个大家都必须遵守的章程。质量如果不符合标准,决不容许送到工艺的下一个环节。要求大家都要认真考虑,自己的那一 环是不是做得到,要求是否合理。我根据大家的意见,再作了少许修改之后,发给每一个小组遵照执行。这对于保证后来密封管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对我个人印象十分深刻。在此之前每次会议,我不是低垂着头,也是心情压抑,像是一个小媳妇。这是一年多以来,我头一次主持了这样规模的会。摆脱了那种压抑的心情,感到自己又在发挥作用了。
我的心情好多了,干劲也更大了。这时工艺组的日常工作,是由孙德旺调度。他的组织能力很强,搞得秩序井然。整个室的工作显得热气腾腾。与1965年 初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申而悟又成了我的得力助手,他负责具体实现我提出的方案。他很能干,工作细致负责,又善于和多方面打交道。制管工作进展很顺利。
工艺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一天,凌主任显得忧心忡忡地对金伯恩和我说:
“工艺的问题还看得见,我还懂一点。可电气性能,看不见,摸不着,我可是一窍不通。如果电气性能不好又怎么办呢?你们有把握吗?”
这个问题谁也没有把握,金伯恩和我都没有吭气。他接着说:
“我在南京所,知道仿制现成的管子都碰到好多好多问题,可不容易啦。583是自行设计,能行吗?我心里直打鼓。你们得好好考虑考虑。”
我心头一振,想道:“现在你总算也想到了电气性能。你来以前我们已经为它做了一年多的工作,你却一点都看不见。工艺只是基础条件,电气性能才是研究工作的核心,难道我们都不知道吗?我们以前搞过的许多专题研究,正是为了保证电气性能所必须做的。”
我知道电气方面,输出窗和输出滤波器比较心中有底。但是参差调谐和电子束没有太大把握。另外总装配在一起,谁知道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以前真正的速调管连见也没见过,在没有真正做出来以前,绝不敢说有把握。
我和金伯恩商量,为了更有把握一点,第一支管子暂时降低一点要求,把频宽从百分之五降到百分之三。
工作紧张地进行着。
已经到了1966年初春。一天晚上,谢先生要我去。他说:
“我们那本书已经出版了,出版社给了我们五本书。我们共同签名赠送一本给刘春奎,他对这本书的出版是很有贡献的,剩下我们每人留两本,好吗?”
“那当然,”我说,“我想还应该送一本给清华的张教授,我请他审阅过全部原稿的。”
“好!我们一起签名。”谢先生说,“那么我留一本好了。”
“不!你还是留两本。我留一本就够了。”我当然不能比老师还多留一本。
谢先生接着给我一个纸包,上面用小字写着1192元。他说:
“出版社送来了稿费,一人一半,这一半是给你的。”
其实两三年前,我早已打定主意,一分钱也不要。这样我才心怀坦白,根本不理会有人背后说三道四,继续认真地完成这本书稿。
我拿着这个纸包回到自己宿舍。打开来,里面是厚厚的十几叠人民币,这差不多是我当时一年半的工资,我一辈子还不曾有过这么多钱。我心头微微一振,本能地拿着钞票点数。点了一半,忽然心头又是一振,想道:
“我干么要点?难道我不相信谢先生给我的数目是准确的吗?还是我自己有点舍不得这些钱?”
不!我决不要这些钱。我赶快停止点数,把钱包好,拿起笔给凌主任写了一个简短的报告,表示全部上交组织。
第二天一早,我立即把报告和纸包交给凌主任。没多说话,转头就走。这纸包在我手头只停留了一个晚上。我又把那本书赠送给金伯恩,心想书中的谢言提到过他,也该送一本。也好,干脆做得干净利落,一分钱利益也不要沾。我于是得到自我的心灵解脱,感到一阵轻松。
随后我就到书店去买了一本,留给自己。这是我多年的心血,我当然要拥有一本。
我没有告诉任何人,静静地等着看支部会怎么对待我。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任何动静,也没有任何人提起这事。两个星期过去了,仍然如此。我意识到支部 在有意封锁这个消息。又过了一个星期,还无动静,我感到有点心灰,但又安慰自己:“管它的,我已经坦诚地表达了我写书不是为了私利,我也不指望受到表 扬。”
那时全所正在进行三查运动。有一天,顾德欢所长来室里考察工作,坐在我们那间大办公室里,和我室一大批人开会座谈。与凌主任喜欢板着面孔相反,顾德欢所长显得热情和亢奋。他赞扬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进步。接着说:
“最近有的同志表现得很好。”
我听着,他如果继续讲下去,大概就会提到我交稿费的事。就在这时,凌主任突然接过话来说:
“我宣布一件事。赵永翔把全部稿费都交给了组织。这是好事嘛,支部里还有不同意见,有人说‘本来就该交’,我说‘那改正了也是好的嘛。’”
我心里一下子感到冰凉,赶快控制自己,不要让眼泪流出眼眶。原来支部对我的态度是这样,最好的评价也不过是“改正了错误”。难道我是抢劫犯,在退还 赃款?我改正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歧视我?这两年我的全副身心都投入在工作中。我承受了最大的压力,忍辱负重。在这样的逆境中,我仍然为583呕心沥 血,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人人都或多或少有私心,我不说一点没有,但决不是属于自私自利的那一族人。如果你们一定认为我“写书有罪”,我已把全部稿费上 交,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这还不够,我还有什么办法呢?
我感到悲哀,也感到愤慨。心想,如果我是你们的红人,这时不知道会吹捧到什么样子。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对我怀有这么深的敌意?竟不屑于说一句好话。
幸好,我的性格比较内向,这半年来也磨练了我的忍耐力,我默默无语。在一阵极度的痛苦和难过之后,心情逐渐平复下来。我知道他们一直把我当作“白专”,我也不指望他们给我戴上“又红又专”的帽子,和党支部有矛盾还可能“红”吗?
但是党委却对我很有好感,大概党支部拿不出什么事实向党委汇报,说我思想如何坏。一天宋振宇副所长来室里,看到我就笑嘻嘻地用浓厚的河南腔说:
“赵永翔,不错!表现好!表现好!”
这是宋副所长第一次和我说话,我心里略感安慰。在党委的压力下,支部勉强写了一篇表扬稿,在一天午饭时广播了。我知道是勉强的,心境淡然。
又过了一个月。一天晚上,我正在办公室,韩少国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
“快!快走!等着你去领奖呢!”
“什么事?”我莫名其妙。
“今天全体团员大会,纪念五四青年节。党委表扬你,还要给你发奖。”
我赶快跟他到所大楼后的露天会场,黑压压的一片人,台上正在朗读对我的表扬稿。
“……这是赵永翔同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结果……”
这是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无关紧要,反正那个年代任何好事都要与学习毛著挂上钩。其实我不过是不太贪恋钱财而已。接着送给我一套“毛选”,和一本“欧 阳海之歌”。那时文化大革命尚未开始,毛选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泛滥成灾”,要买全套毛选还不容易。赠送毛选是一种时髦的政治荣誉。
在这段期间,工作也很顺利,捷报频传。我抓结构工艺工作以来,主要的目标就是做密封管,按我的三不要方案做,一举成功。管子做出来后送上测试台,顺 利地通过了高压,电子束聚焦,等等关口,最后检验高频电气性能。本来对电气性能,我们作了较坏的准备,可能要有两三次反复,结果出现意外的惊喜,第一次就 完全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指标。
这样,我们一举闯过了两个最重要的关口。一是工艺质量达到要求,已有能力做出密封管。二是考验了全部电气设计,证明我们的设计是正确的。我国从来没有做过这种管子,老实说原来心中没有把握,这是零的突破。
此外,意外地发现我们的频率控制得很好。“不调谐方案”不仅可以作为临时的措施,而且也可以最终用于产品,这为下一步工作铺平了道路,减少了很多困难。
我最了解有多少困难,我最了解这次成功意味着什么,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两年多为之奋斗,经历了多少波折,饱尝了多少辛酸,终于取得初步成功。这是关键性的战役,已经闯过了最大的难关,胜利已经有望,我的信心也大增了。
我也最清楚,这成果多么来之不易。申忧国为工艺打下了基础,他的无私始终使我铭记在心,我只是接下了最后一段接力棒。我知道,工艺组几十个人齐心努力,提高了技术,这才使每一个环节都保证了质量。没有这一支队伍根本不可能成功。
我知道手下那些搞电气设计的同志们,个个认真负责,保证了性能可靠。我尤其感谢他们,在我最受歧视的时候,虽然大家相视无语,却一样尊重我。使我在受批判的几个月时间内,始终没有感到在群众中受到孤立,这才使我能顶住了强大的精神压力。
我同样知道,也承认,凌主任对583所做的重大贡献。没有他大刀阔斧的组织工作和魄力,583不可能取得这么快的进展,我从心里佩服。他撤我的职是 他对我不了解,后来又敢于用我是他的魄力。我原谅他对我的粗暴,不仅因为他对于583做出了贡献,而且我知道他不过是听了别人的谗言。他是凭他自己的信 念,确认我品质不好而厌恶。他毕竟还不是那种为了一己私利,有意贬低别人,甚至污蔑造谣的人,他主观上也是为了工作。
但是他是有缺点的。由于他抱着一种有偏见的观念,却缺乏科学知识,又过分自信他的主观直觉,对我和其他一些人的评估,都有失偏颇,而且缺少平等待人 的精神。他不懂得科学报告的价值,又把学科与任务对立起来,狠批写科学报告,使来之不易的严谨的科研作风,毁之一旦。使整个电子所长期缺乏良好的科研作 风,这比批判我个人更使我痛心。
两三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太长,但我永远忘不了,那猛烈冲击着我的风浪。我无数次地回忆过那段历史,为它流过多少眼泪。这是人生啊!从颠波中,我也看 到了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幼稚。它使我得到了教训,变得成熟一点。我忘不了这段历史,它给了我辛酸,也给了我自豪。那是最艰难的岁月,也是最有成就的岁月。
我知道这成就是集体的创作,于是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每一项成果都浸透了集体的劳动。个人离开了集体就会一事无成,而集体也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那是1966年五月,583经历了两年多的风风雨雨,这时刚刚有点风平浪静了。然而,当我正以全部身心投入在紧张的工作中时,却一点也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形成。它将席卷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注:文中大多数人名为化名。
注译:
1.这一节写的是科学研究中的风风雨雨,其中不得不引用许多技术术语。俗话说隔行如隔如山,看起来很晦涩。但是没有关系,不必去深究那些名词的含义。速调管是一种产生大功率微波的电子管。
2. 速调管中有一个电子束,它从电子枪发射出来,就好比是一股水流似的,整个束中都是电子,称之为电子束(或称实心束)。在六十年代初,新开发出一种叫做“空 心束”的电子枪。电子束只是在在外层有电子,中心是空的所以叫空心束。这种电子枪就叫空心束电子枪。电子枪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叫做“导流系数”,这种空心束 可以实现比较高的导流系数。
3.即微波的波长为十公分。
4.钎焊就是金属零件用焊料焊接到一起,封接就是金属与陶瓷零件焊接到一起
Going home
把youtube 做的格式一点, 从文学城学得。
<div align="center">
<table align="center" bgcolor="#000000" border="4" bordercolor="#cccccc" cellpadding="10" cellspacing="15" style="height: 188px; width: 546px;"><tbody>
<tr><td align="center" height="120" valign="middle" width="590"><div align="center">
<embed height="400" src="http://www.youtube.com/v/iJFhTb1gi6Y?version=1&hl=en_US&rel=0=en=&autoplay=0&loop=1"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500" wmode="Transparent"></embed><br />
<br />
<br />
<span style="color: #999999;"><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b><br />Sissel - Going Home<br /><br />镜中岁月<br /><br />梦里黄花<br /><br />老之将至<br /><br />我要回家</b></span>20130413</span></div>
</td></tr>
</tbody></table>
</div>
Sissel - Going Home 镜中岁月 梦里黄花 老之将至 我要回家 20130413 |
Saturday, April 6, 2013
北京一夜-李玉剛
每次看李玉剛的表演都會目不轉睛,身段及音色都漂亮的令人忘了他原是男兒身.真的太漂亮了
Friday, April 5, 2013
[转帖]大量内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北京
天津电视台的《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问一位应聘者,“对工作的城市有要求吗?必须北京吗?其他城市考虑不考虑?”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应聘者回答:“不考虑。就在北京。”绍钢问“为什么?”此人答“北京是个神奇的地方。”
(这真是顺应了58同城的广告了,杨幂大喊“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这已经是我第N次听到应聘者坚决要当“北漂”了。北京真是一个神奇的城 市,吸引 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从只有小学学历的到海龟博士后)。 但我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全国各地那么多人非要削尖了脑袋扎进北京?北京有你爹还是有你妈?还是北京满马路金子等你来捡呢?
不要误会,我无意诋毁北京。客观的说,北京挺好。不论悠久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还是宏伟大气的城市风貌,异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全国顶尖的医疗条件....这个城市都堪称绝对的国际化大都市。
具体点儿:
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后海儿....这是帝都!(如果这儿的历史文化你都看不上,那中国也没啥你能看上的地儿了。)
清华、北大、北邮、北航、人大....这是中国的教育中心!(如果这儿都教育不好你,那你基本也是没法教育好的料儿了。)
协和、301、武总、空总、阜外、中日友好....这是中国顶尖的医疗高地。(如果这儿都治不好你的病,基本你就只有见阎王的份儿了。)
中石油、中石化、五矿、神化、中行、建行、农行、中xx....中央企业总部的集散地!(如果这儿的工作你都看不上,那你只能上外星找工作了。)
川、苏、鲁、粤、闽、湘、徽、淮扬,海鲜、烧烤、火锅、西餐,民间小吃、国宴大菜....全国美食集大成之地!(如果这儿的菜你都不爱吃,基本地球也没你能吃的东西了。)
奔驰、宝马、迈巴赫、劳斯莱斯、宾利、布加迪....世界名车的展览会!(如果这儿的车你都看不上,你只能坐着“天宫”奔上月球找嫦娥了。)
党中央、国务院、中纪委、发改委、国资委、各部委,全国行政指挥部!(如果这儿都解决不了你的事,那你只能冲进白宫去问奥巴马了。)
北京真好,确实好,但有你的啥?
故宫长城都说好,天天爆棚挤死你!清华北大门儿开着,就怕你高考分不够!协和、武总、301,先别说治病,早晨5点排队就要你命!石油石化玩垄断,工资一月发八回,没人你进得去吗?川苏鲁粤、奔驰宝马,没钱都是纯扯淡!言归正传。
本文旨在给各位看官展示真实的北京生活。北京是好,但未必适合所有人,未必适合人的生活,千万不要被表面的繁华和虚荣所迷惑,还要谨慎的选择。普通 人的生 活无非就是几件事,吃饭、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支撑这些事的支柱就是--工作。有份好工作就解决了。没错,但也不绝对。
一、咱们先探讨探讨工作和收入吧。大学生毕业,包括研究生,刚毕业找份月薪5000(实际到手)的工作算不算好工作?我觉得应该算。至少我知道的 985,211工程大学的学生刚毕业在北京头两年也就是这个数左右。那么,我告诉你,5000刚够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的基本生活。算笔账:房租1500(合 租一个单元的一个房间,四环外,10-15平米,如果想降低租金,ok,5环外到6环),房租外分摊煤气水电费200,交通费200,吃饭1000(一天 30,基本算是最低了吧),日用品支出(牙膏、香皂、洗发水、内裤、袜子、卫生巾等)均到每月算200,自己改善伙食+应酬吃饭每月500(这就算两顿 饭,现在随便两人下次馆子也得200。你在北京没个朋友同学吗?人家请你,你不得回请?外地同学朋友来北京玩,找你你不去?),电话费100,宽带费 100。每年可能的其他开销平均到月500不多吧?(换手机、笔记本电脑、买鞋、衣服、假期回家来回的火车票飞机票、人情世故婚丧嫁娶随礼、给家里买点特 产)。这已经4300了。还剩几百机动。所以月光很正常。
有人该说了,北京的好工作有的是。赚个万八千的很正常,低于5000的很少。我很客观的告诉你,那都是听说,道听途说。你一个毕业生,不管本科生研 究生, 过来赚个我看看。5000到手的工资,基本就是税前7000,单位还要给你缴纳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或六险二金。你想想你刚毕业能给单位做什么正事,凭什 么给你高薪?
接着给你分析分析北京的工作结构。北京好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上,比其他城市确实要多和好一些。
第一类,就是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绝对的光鲜,好工作。外交部、铁道部、农业部,不错吧?如果你有朋友在这些地方,问问吧。科员基本月收入到手 现金都 在5000以内,处长8000以内,司长1万以内,待遇很好每年能多发点购物卡、水果啥的,好的部委能分保障性住房,3000到5000一平方,但怎么需 要个5年以上。部委的工资都是国家规定的,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工资,还砸破头呢。因为这样的工作是铁饭碗,社会地位高,体面,稳定。要考公务员,甚至还 需要背景,也就是所谓的“拼爹”。
第二类,中央企业(含二级子公司驻京单位),所谓的石油石化能源电力金融等,普通员工主流年薪基本在8万到20万之间,很少有再高的。(金融投资类 要高很 多,30万50万都有,但入门门槛也很高,专业性极强)待遇也不错。没人能说这样的工作还不好吧?你知道这工作好,是人就知道,大伙都知道。也是砸破头, 没关系基本别想。没关系的就是特有实力的或者有点运气成分的。再有就是这样单位招的打杂的,但工资和待遇也就差远了,打杂的一般还都要北京本地有户口的。
第三类,央企下属的三级以下企业或合资企业,其他北京地方国有企业。这个很复杂,不了解。有的薪金待遇比央企还好,有的就差一些,要看企业自身情况。
第四类,科研院所、大学等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是需要高学历的,最低硕士。如果你不是师出名门名校,学历只是本科,那基本也就没戏了。工资待遇类似国家部委,有高有低。但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高级工程师有项目的,收入颇丰。一年百八十万的也是有的。
以上是户口基本都能解决的。当年解决不了,过几年也有希望解决。但以上单位每年招人都不会太多,因为业务基本稳定。
第五类,外资企业。这类也很复杂,好的外企很多,IBM、google、马士基啥的,工资确实挺好2,30万很正常,就怕您不是那人才,清华、北大 海归回 来的都得层层面试。你要觉得你能把他们搞定,可以来试试。烂的也不少,一个月3,5千,用人还用的贼狠,经常加班。比如所谓的“四大”,听着工资挺高,天 天干活儿如山,夜夜加班,性价比太低。你20岁时,老板30岁;你30岁时,老板和你同岁;你40岁时,老板比你小10岁。不管你怎么奋,老板都是30多 的老外。
第六类,私营企业。少数很好,多数剥削为主。但也是北京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一块。少数的包括着名的大连万达(总部在北京),soho中国,中关村 的大 IT企业华为,中兴,sina,sohu,baidu等,比国企还正规,待遇也很好;但多数都是聚居在各大型写字楼的小公司,干什么的都有。月薪 3000-5000,没有五险一金。私企的特点是,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从老板口袋掏出去的,所以你拿的每分钱都会有你的付出。除了工资,很难再想其他的待 遇。年终多给你一个月工资已经算老板开恩了。
第七类,自己创业当老板。有个好项目可能你就发了。但多数还是淹没在茫茫商海之中了。
那北京那么多有钱人哪来的啊?我告诉你,有钱人都不是靠这样正规工作打工的。正规工作打工的基本没有啥有钱人。北京的有钱人不是私营企业的大老板暴 发户, 就是政商,官商,红二代,外企中国区总裁,影视明星,作家,画家,收藏家....。跟你有个毛关系?你自己觉得有多大几率成为有钱人?如果你认为有钱人的 定义是在北京买两套房,那我告诉你你太可悲了。如果你成不了有钱人,就只能过普通人的日子。
这还是对有学历的人来说。那些没学历在北京饭店里打工的姑娘小伙们,请问你们图啥?一个月1500-2000的收入,真能让你看到光明和希望吗?可能一万个能有三两个混出来的,那剩下那9000多人找谁说理去?
二、说说吃饭吧。说实话,在北京混口饭吃还是挺简单的。北京的吃真的不算贵。当然你不能天天去北平会、顺峰、厉家菜等宰人的大饭店。平常老百姓居家 过日 子,吃肉吃菜还是挺经济的,北京是首都,国家首先要保北京的市场供应,所以物价一直都比较稳定。不像很多刚来北京的外地人说北京的东西真贵,你天天到超市 买小包装的蔬菜,肉类能不贵吗?住的时间长了,你肯定能在家附近发现很多便宜的菜市场。
北京的美食聚集度在全国应该排个第一。全国甚至全世界你听到过的风味基本都能吃到。光是全国各地开设的驻京办的饭店就够你吃一阵的,特色餐馆非常之多,价位比一般大城市略贵,不天天吃,还是可以接受的。
三、说到住房就沉重了。在提到房价之前,我首先要问你“你有资格买房吗?”如果你没有北京户口,也拿不出来在北京连续五年缴税的证明,那你没资格买房了。不管你家境多么殷实,有钱也没法买。
再说说房价,北京的房价可以让绝大多数人绝望,尤其是在对比了一套100平方的普通住房和自己的年收入之后,就会立刻产生痛不欲生的感觉。北京五环 内的二 手房价格基本在2万5到3万之间,新房普遍都是3万大几,4万。一百平二手房意味着250-300万,新房意味着将近400万。年薪20万,也要15到 20年不吃不喝白干。大学毕业22到60退休,一共才38年工龄。那么如果你年薪不到20万,甚至10万,那意味着你一辈子就是为这套房。(当然不能这么 算,有的人赚钱是几何式上升的,但多数人还是线性增长的。)再说,你能不吃不喝不养孩子吗。
那么请问,你来北京干什么?就为了买套房吗?
四、说到教育就更沉重了。有人说,北京教育有啥沉重的?那么多好学校,北京人考大学分那么低,多轻松啊。那我只能恕你外地人不知情无罪了。教育是个 笼统的 概念,不只是大学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教育。你在北京安家立户,就要娶妻生子。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贤妻,肯在你无房无地之时就嫁给你,并为你生儿育女, 那你是幸运的。但接下来的子女教育,你可能就是不幸的了。
儿女在北京受教育的前提是你的儿女有北京户口。请问有吗?儿女有户口的前提是你或你的配偶有北京户口。请问有吗?如果你和你的爱人进入的是私营企业 和小型 外资企业的话,又不是北京户籍政策的照顾对象,那多数情况,户口是拿不到的了。这就意味着你的儿女不能在北京接受教育,或不能无偿的在北京接受教育。这种 情况下就有三条路可走,一条就是把孩子送回原籍上学;另一条就是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再一条就是花大价钱托人进普通中小学借读,费用也不比贵族 国际学校低多少。送回原籍,万万不妥,让乡里乡亲的怎么看?贵族学校一年动辄15到20万的学费不是一般人交的起的。借读托人就是一笔,还有每年2,3万 的借读费。何去何从?我不知道。(我家亲戚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夫妻都是大型私企高管,家庭年薪百万,但没有北京户口,孩子应该是去私立学校了,从幼儿 园到高中都可能如此。)
有北京户口,你就别以为没事了。一个幼儿园就要你命!没听说新闻吗?2号早晨9点xx重点幼儿园开始报名,1号夜里11点,幼儿园门口已经排起了长 队。爷 爷奶奶爸爸妈妈分头来排队,就怕报名满员。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事。北京很多幼儿园都出现了这样的胜景。排上队报上名,事又来了,孩子要面试。看看孩子 智商怎么样,不合格的不录取。更有甚者,学前班不是在我们幼儿园上的坚决不予录取。还有孩子面试要父母简历的,看看父母是什么学历、工作。好,即使全过 了,事又来了。请交钱吧,赞助费、园区建设费、师资队伍建设费3万。每月还得交2000多。进去了,事又来了。幼儿园3点半下课,请家长来接孩子吧。家长 都是上班族,谁能3点半接孩子?不接?好,上兴趣班吧。一天一节,3点半到5点半,一节50,一周五天250,一个月1000。过节过年,家长都得给老师 塞红包,不然你孩子拉屎,不一定有老师给你孩子擦屁股;你孩子吃饭慢,就得挨饿。你说公立幼儿园不行,那去私立吧。一个月5000起步。
小学,初中,高中,以此类推,没有不抢的。没有少花钱的。有的学校,家里有钱学习好的孩子都不一定能进,没关系肯定进不去。因为这班里孩子有的爷爷是中央办公厅的,爸爸是军委办公厅的,大爷是北京市教委的,妈是区教育局的。你说有你事吗?
五、说到医疗了,更牛逼了。北京大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那是全国之最。哪个学科都有顶尖的老中医老西医。你说我工作正规,有医保,怕什么?呵呵,这事和医保真就一点关系都没有。北京的医疗资源之紧张,也是全国第一。全国的病患都到北京求医问药,能好的了吗?
协和医院的一个专家号,不论哪个科室的,你按照医院门诊的开门时间去挂号,100%没号。门口的黄牛党票贩子大声叫卖着各个科室的专家号。医院卖一 个专家 号7块到15块。到黄牛那少了要300,多了得500。就这还抢呢,你拿钱还不一定就能拿上当天的号。早晨5点医院门口就排起长队。
如果得了大病,废了,没人基本等于等死。住院排队,做手术更要排队。等轮到你手术了,基本人都凉了。301医院是中央军委首长的特护医院,你觉得专家治病轮的上你吗?
有次,我头疼,到着名的中日友好医院看病。中日友好医院,不用多言,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是在这病逝的。还没进医院大门,挂号的时候我脑袋都大了,各色 人等各 色口音跟打架似的,再加上挂号大夫的冷言冷语,没病的都得气出病来。看病时候更牛了,拿了号,没专家的,都挂完了,普通号排了半个小时,大夫告你照ct 吧。照ct半个小时,再排半个小时队,让大夫看看ct片子,拿药,走人。排了2小时队,大夫一共说了4,5句话。我算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领导人都死这儿 了。
六、轮到交通了,那是绝对绝对绝逼了。北京是名副其实的“首堵”,不错。但想体验“首堵”的感觉,我还得问你一句,你有资格吗?买车现在已经不是钱 的事 了。两年前,你有钱没钱,买个QQ,夏利,3万5万的,不是个事。现在你手里握着百八十万等着买奔驰宝马,那也只能碰碰运气了。这个月的买车摇号概率已经 降到了2.5%。也就是100个人里有两个半人能摇上号。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又不能提供连续五年在北京纳税的证明,你连参与摇号都没资格。有 这个资格,你就得烧高香拜菩萨,保佑你成为那两个半人。
当你有了户口或者纳税证明,准备好了钱,烧高香摇到了号,买了车。还得有停车位。一个车位最少15到20万。租车位一年4000到6000块钱。临 时停车 三环以内,第一个小时10块,第二个小时15。上班如果单位没有停车位,你上一天班就为了停一天的车。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当这一切都ok了。那准备起 步,体会首堵风采吧。从早晨7点到9点,五环以内基本不会让你有持续1分钟以上开到50km/h的机会。 起步停车,起步停车...。下班更别提了,17公里的路,我最夸张一次开了2小时20分钟。我的车是自动挡的,下车后,我右腿都瘸了。手动挡的基本就瘫痪 了。
那些没钱买车,没户口没资格摇号的该在旁边偷笑了。“让你们有钱,让你们得瑟,让你们买车!还是我们坐地铁、公交的省心吧?”别笑。你们还不如开车的呢。开车的再堵,也是在自己的小车里,风吹日晒、雨打风吹跟我都没多大关系,最多就是烦点、腿累点。
再看看坐地铁的吧。天天早晨地铁5号线,从始发站出去三站以后,人就都不是走上地铁的了。都是被后面人挤上车,或者被工作人员推上车的。地铁车门一 关,你 后背就贴在门上了。夏天不管空调怎么开,你在地铁上也是一身臭汗,还得忍受旁边人的狐臭,汗臭。小偷儿是别想下手了,连手都抬不起来。女士更得小心了,故 意和无意的*是难免的了。哪个男士手碰了你的胸部和屁股,他很可能不是故意的,就是故意的你也没法说啥,他肯定说是挤的。但不管怎么遭罪,只要能挤得上 车,时间还是能保证的。
公交就三不沾了。晚了一趟车就晚了半小时。和地铁一样遭罪,时间还没法保证,该堵车堵车,刮蹭了全车人都得下车,不管三伏三九。如果上下班来回坐公交的话,每天至少怎么得2,3个小时在路上晃。那每天除了工作,在工作和回家的路上,还剩下什么时间了?
唉,就说到这吧。以上所言全是个人真实的感受。我感觉在北京生活的人多数都并不幸福,或者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至少不如在其他大城市生活幸福。那人都不幸福了,怎么还不离开北京呢?
混在北京的人多数都有一个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发达、光宗耀祖,在北京有房有地,出人头地。还有一部分人处于矛盾之中,to be or not to be,离开了怕别人说自己混不下去了才走,不走吧,生活状态只有自己知道。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是热爱北京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再辛苦也觉得比在自己老家强。 再有一部分人,就是习惯了,麻木了,生活就如此,到哪都一样。
就像《北京人在纽约》,还应该有一部小说《外地人在北京》。If you love him,bring him to Beijing, for it's heaven; if you hate him, bring him to Beijing, for it's hell
(这真是顺应了58同城的广告了,杨幂大喊“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这已经是我第N次听到应聘者坚决要当“北漂”了。北京真是一个神奇的城 市,吸引 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从只有小学学历的到海龟博士后)。 但我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全国各地那么多人非要削尖了脑袋扎进北京?北京有你爹还是有你妈?还是北京满马路金子等你来捡呢?
不要误会,我无意诋毁北京。客观的说,北京挺好。不论悠久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还是宏伟大气的城市风貌,异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全国顶尖的医疗条件....这个城市都堪称绝对的国际化大都市。
具体点儿:
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后海儿....这是帝都!(如果这儿的历史文化你都看不上,那中国也没啥你能看上的地儿了。)
清华、北大、北邮、北航、人大....这是中国的教育中心!(如果这儿都教育不好你,那你基本也是没法教育好的料儿了。)
协和、301、武总、空总、阜外、中日友好....这是中国顶尖的医疗高地。(如果这儿都治不好你的病,基本你就只有见阎王的份儿了。)
中石油、中石化、五矿、神化、中行、建行、农行、中xx....中央企业总部的集散地!(如果这儿的工作你都看不上,那你只能上外星找工作了。)
川、苏、鲁、粤、闽、湘、徽、淮扬,海鲜、烧烤、火锅、西餐,民间小吃、国宴大菜....全国美食集大成之地!(如果这儿的菜你都不爱吃,基本地球也没你能吃的东西了。)
奔驰、宝马、迈巴赫、劳斯莱斯、宾利、布加迪....世界名车的展览会!(如果这儿的车你都看不上,你只能坐着“天宫”奔上月球找嫦娥了。)
党中央、国务院、中纪委、发改委、国资委、各部委,全国行政指挥部!(如果这儿都解决不了你的事,那你只能冲进白宫去问奥巴马了。)
北京真好,确实好,但有你的啥?
故宫长城都说好,天天爆棚挤死你!清华北大门儿开着,就怕你高考分不够!协和、武总、301,先别说治病,早晨5点排队就要你命!石油石化玩垄断,工资一月发八回,没人你进得去吗?川苏鲁粤、奔驰宝马,没钱都是纯扯淡!言归正传。
本文旨在给各位看官展示真实的北京生活。北京是好,但未必适合所有人,未必适合人的生活,千万不要被表面的繁华和虚荣所迷惑,还要谨慎的选择。普通 人的生 活无非就是几件事,吃饭、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支撑这些事的支柱就是--工作。有份好工作就解决了。没错,但也不绝对。
一、咱们先探讨探讨工作和收入吧。大学生毕业,包括研究生,刚毕业找份月薪5000(实际到手)的工作算不算好工作?我觉得应该算。至少我知道的 985,211工程大学的学生刚毕业在北京头两年也就是这个数左右。那么,我告诉你,5000刚够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的基本生活。算笔账:房租1500(合 租一个单元的一个房间,四环外,10-15平米,如果想降低租金,ok,5环外到6环),房租外分摊煤气水电费200,交通费200,吃饭1000(一天 30,基本算是最低了吧),日用品支出(牙膏、香皂、洗发水、内裤、袜子、卫生巾等)均到每月算200,自己改善伙食+应酬吃饭每月500(这就算两顿 饭,现在随便两人下次馆子也得200。你在北京没个朋友同学吗?人家请你,你不得回请?外地同学朋友来北京玩,找你你不去?),电话费100,宽带费 100。每年可能的其他开销平均到月500不多吧?(换手机、笔记本电脑、买鞋、衣服、假期回家来回的火车票飞机票、人情世故婚丧嫁娶随礼、给家里买点特 产)。这已经4300了。还剩几百机动。所以月光很正常。
有人该说了,北京的好工作有的是。赚个万八千的很正常,低于5000的很少。我很客观的告诉你,那都是听说,道听途说。你一个毕业生,不管本科生研 究生, 过来赚个我看看。5000到手的工资,基本就是税前7000,单位还要给你缴纳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或六险二金。你想想你刚毕业能给单位做什么正事,凭什 么给你高薪?
接着给你分析分析北京的工作结构。北京好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上,比其他城市确实要多和好一些。
第一类,就是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绝对的光鲜,好工作。外交部、铁道部、农业部,不错吧?如果你有朋友在这些地方,问问吧。科员基本月收入到手 现金都 在5000以内,处长8000以内,司长1万以内,待遇很好每年能多发点购物卡、水果啥的,好的部委能分保障性住房,3000到5000一平方,但怎么需 要个5年以上。部委的工资都是国家规定的,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工资,还砸破头呢。因为这样的工作是铁饭碗,社会地位高,体面,稳定。要考公务员,甚至还 需要背景,也就是所谓的“拼爹”。
第二类,中央企业(含二级子公司驻京单位),所谓的石油石化能源电力金融等,普通员工主流年薪基本在8万到20万之间,很少有再高的。(金融投资类 要高很 多,30万50万都有,但入门门槛也很高,专业性极强)待遇也不错。没人能说这样的工作还不好吧?你知道这工作好,是人就知道,大伙都知道。也是砸破头, 没关系基本别想。没关系的就是特有实力的或者有点运气成分的。再有就是这样单位招的打杂的,但工资和待遇也就差远了,打杂的一般还都要北京本地有户口的。
第三类,央企下属的三级以下企业或合资企业,其他北京地方国有企业。这个很复杂,不了解。有的薪金待遇比央企还好,有的就差一些,要看企业自身情况。
第四类,科研院所、大学等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是需要高学历的,最低硕士。如果你不是师出名门名校,学历只是本科,那基本也就没戏了。工资待遇类似国家部委,有高有低。但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高级工程师有项目的,收入颇丰。一年百八十万的也是有的。
以上是户口基本都能解决的。当年解决不了,过几年也有希望解决。但以上单位每年招人都不会太多,因为业务基本稳定。
第五类,外资企业。这类也很复杂,好的外企很多,IBM、google、马士基啥的,工资确实挺好2,30万很正常,就怕您不是那人才,清华、北大 海归回 来的都得层层面试。你要觉得你能把他们搞定,可以来试试。烂的也不少,一个月3,5千,用人还用的贼狠,经常加班。比如所谓的“四大”,听着工资挺高,天 天干活儿如山,夜夜加班,性价比太低。你20岁时,老板30岁;你30岁时,老板和你同岁;你40岁时,老板比你小10岁。不管你怎么奋,老板都是30多 的老外。
第六类,私营企业。少数很好,多数剥削为主。但也是北京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一块。少数的包括着名的大连万达(总部在北京),soho中国,中关村 的大 IT企业华为,中兴,sina,sohu,baidu等,比国企还正规,待遇也很好;但多数都是聚居在各大型写字楼的小公司,干什么的都有。月薪 3000-5000,没有五险一金。私企的特点是,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从老板口袋掏出去的,所以你拿的每分钱都会有你的付出。除了工资,很难再想其他的待 遇。年终多给你一个月工资已经算老板开恩了。
第七类,自己创业当老板。有个好项目可能你就发了。但多数还是淹没在茫茫商海之中了。
那北京那么多有钱人哪来的啊?我告诉你,有钱人都不是靠这样正规工作打工的。正规工作打工的基本没有啥有钱人。北京的有钱人不是私营企业的大老板暴 发户, 就是政商,官商,红二代,外企中国区总裁,影视明星,作家,画家,收藏家....。跟你有个毛关系?你自己觉得有多大几率成为有钱人?如果你认为有钱人的 定义是在北京买两套房,那我告诉你你太可悲了。如果你成不了有钱人,就只能过普通人的日子。
这还是对有学历的人来说。那些没学历在北京饭店里打工的姑娘小伙们,请问你们图啥?一个月1500-2000的收入,真能让你看到光明和希望吗?可能一万个能有三两个混出来的,那剩下那9000多人找谁说理去?
二、说说吃饭吧。说实话,在北京混口饭吃还是挺简单的。北京的吃真的不算贵。当然你不能天天去北平会、顺峰、厉家菜等宰人的大饭店。平常老百姓居家 过日 子,吃肉吃菜还是挺经济的,北京是首都,国家首先要保北京的市场供应,所以物价一直都比较稳定。不像很多刚来北京的外地人说北京的东西真贵,你天天到超市 买小包装的蔬菜,肉类能不贵吗?住的时间长了,你肯定能在家附近发现很多便宜的菜市场。
北京的美食聚集度在全国应该排个第一。全国甚至全世界你听到过的风味基本都能吃到。光是全国各地开设的驻京办的饭店就够你吃一阵的,特色餐馆非常之多,价位比一般大城市略贵,不天天吃,还是可以接受的。
三、说到住房就沉重了。在提到房价之前,我首先要问你“你有资格买房吗?”如果你没有北京户口,也拿不出来在北京连续五年缴税的证明,那你没资格买房了。不管你家境多么殷实,有钱也没法买。
再说说房价,北京的房价可以让绝大多数人绝望,尤其是在对比了一套100平方的普通住房和自己的年收入之后,就会立刻产生痛不欲生的感觉。北京五环 内的二 手房价格基本在2万5到3万之间,新房普遍都是3万大几,4万。一百平二手房意味着250-300万,新房意味着将近400万。年薪20万,也要15到 20年不吃不喝白干。大学毕业22到60退休,一共才38年工龄。那么如果你年薪不到20万,甚至10万,那意味着你一辈子就是为这套房。(当然不能这么 算,有的人赚钱是几何式上升的,但多数人还是线性增长的。)再说,你能不吃不喝不养孩子吗。
那么请问,你来北京干什么?就为了买套房吗?
四、说到教育就更沉重了。有人说,北京教育有啥沉重的?那么多好学校,北京人考大学分那么低,多轻松啊。那我只能恕你外地人不知情无罪了。教育是个 笼统的 概念,不只是大学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教育。你在北京安家立户,就要娶妻生子。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贤妻,肯在你无房无地之时就嫁给你,并为你生儿育女, 那你是幸运的。但接下来的子女教育,你可能就是不幸的了。
儿女在北京受教育的前提是你的儿女有北京户口。请问有吗?儿女有户口的前提是你或你的配偶有北京户口。请问有吗?如果你和你的爱人进入的是私营企业 和小型 外资企业的话,又不是北京户籍政策的照顾对象,那多数情况,户口是拿不到的了。这就意味着你的儿女不能在北京接受教育,或不能无偿的在北京接受教育。这种 情况下就有三条路可走,一条就是把孩子送回原籍上学;另一条就是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再一条就是花大价钱托人进普通中小学借读,费用也不比贵族 国际学校低多少。送回原籍,万万不妥,让乡里乡亲的怎么看?贵族学校一年动辄15到20万的学费不是一般人交的起的。借读托人就是一笔,还有每年2,3万 的借读费。何去何从?我不知道。(我家亲戚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夫妻都是大型私企高管,家庭年薪百万,但没有北京户口,孩子应该是去私立学校了,从幼儿 园到高中都可能如此。)
有北京户口,你就别以为没事了。一个幼儿园就要你命!没听说新闻吗?2号早晨9点xx重点幼儿园开始报名,1号夜里11点,幼儿园门口已经排起了长 队。爷 爷奶奶爸爸妈妈分头来排队,就怕报名满员。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事。北京很多幼儿园都出现了这样的胜景。排上队报上名,事又来了,孩子要面试。看看孩子 智商怎么样,不合格的不录取。更有甚者,学前班不是在我们幼儿园上的坚决不予录取。还有孩子面试要父母简历的,看看父母是什么学历、工作。好,即使全过 了,事又来了。请交钱吧,赞助费、园区建设费、师资队伍建设费3万。每月还得交2000多。进去了,事又来了。幼儿园3点半下课,请家长来接孩子吧。家长 都是上班族,谁能3点半接孩子?不接?好,上兴趣班吧。一天一节,3点半到5点半,一节50,一周五天250,一个月1000。过节过年,家长都得给老师 塞红包,不然你孩子拉屎,不一定有老师给你孩子擦屁股;你孩子吃饭慢,就得挨饿。你说公立幼儿园不行,那去私立吧。一个月5000起步。
小学,初中,高中,以此类推,没有不抢的。没有少花钱的。有的学校,家里有钱学习好的孩子都不一定能进,没关系肯定进不去。因为这班里孩子有的爷爷是中央办公厅的,爸爸是军委办公厅的,大爷是北京市教委的,妈是区教育局的。你说有你事吗?
五、说到医疗了,更牛逼了。北京大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那是全国之最。哪个学科都有顶尖的老中医老西医。你说我工作正规,有医保,怕什么?呵呵,这事和医保真就一点关系都没有。北京的医疗资源之紧张,也是全国第一。全国的病患都到北京求医问药,能好的了吗?
协和医院的一个专家号,不论哪个科室的,你按照医院门诊的开门时间去挂号,100%没号。门口的黄牛党票贩子大声叫卖着各个科室的专家号。医院卖一 个专家 号7块到15块。到黄牛那少了要300,多了得500。就这还抢呢,你拿钱还不一定就能拿上当天的号。早晨5点医院门口就排起长队。
如果得了大病,废了,没人基本等于等死。住院排队,做手术更要排队。等轮到你手术了,基本人都凉了。301医院是中央军委首长的特护医院,你觉得专家治病轮的上你吗?
有次,我头疼,到着名的中日友好医院看病。中日友好医院,不用多言,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是在这病逝的。还没进医院大门,挂号的时候我脑袋都大了,各色 人等各 色口音跟打架似的,再加上挂号大夫的冷言冷语,没病的都得气出病来。看病时候更牛了,拿了号,没专家的,都挂完了,普通号排了半个小时,大夫告你照ct 吧。照ct半个小时,再排半个小时队,让大夫看看ct片子,拿药,走人。排了2小时队,大夫一共说了4,5句话。我算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领导人都死这儿 了。
六、轮到交通了,那是绝对绝对绝逼了。北京是名副其实的“首堵”,不错。但想体验“首堵”的感觉,我还得问你一句,你有资格吗?买车现在已经不是钱 的事 了。两年前,你有钱没钱,买个QQ,夏利,3万5万的,不是个事。现在你手里握着百八十万等着买奔驰宝马,那也只能碰碰运气了。这个月的买车摇号概率已经 降到了2.5%。也就是100个人里有两个半人能摇上号。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又不能提供连续五年在北京纳税的证明,你连参与摇号都没资格。有 这个资格,你就得烧高香拜菩萨,保佑你成为那两个半人。
当你有了户口或者纳税证明,准备好了钱,烧高香摇到了号,买了车。还得有停车位。一个车位最少15到20万。租车位一年4000到6000块钱。临 时停车 三环以内,第一个小时10块,第二个小时15。上班如果单位没有停车位,你上一天班就为了停一天的车。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当这一切都ok了。那准备起 步,体会首堵风采吧。从早晨7点到9点,五环以内基本不会让你有持续1分钟以上开到50km/h的机会。 起步停车,起步停车...。下班更别提了,17公里的路,我最夸张一次开了2小时20分钟。我的车是自动挡的,下车后,我右腿都瘸了。手动挡的基本就瘫痪 了。
那些没钱买车,没户口没资格摇号的该在旁边偷笑了。“让你们有钱,让你们得瑟,让你们买车!还是我们坐地铁、公交的省心吧?”别笑。你们还不如开车的呢。开车的再堵,也是在自己的小车里,风吹日晒、雨打风吹跟我都没多大关系,最多就是烦点、腿累点。
再看看坐地铁的吧。天天早晨地铁5号线,从始发站出去三站以后,人就都不是走上地铁的了。都是被后面人挤上车,或者被工作人员推上车的。地铁车门一 关,你 后背就贴在门上了。夏天不管空调怎么开,你在地铁上也是一身臭汗,还得忍受旁边人的狐臭,汗臭。小偷儿是别想下手了,连手都抬不起来。女士更得小心了,故 意和无意的*是难免的了。哪个男士手碰了你的胸部和屁股,他很可能不是故意的,就是故意的你也没法说啥,他肯定说是挤的。但不管怎么遭罪,只要能挤得上 车,时间还是能保证的。
公交就三不沾了。晚了一趟车就晚了半小时。和地铁一样遭罪,时间还没法保证,该堵车堵车,刮蹭了全车人都得下车,不管三伏三九。如果上下班来回坐公交的话,每天至少怎么得2,3个小时在路上晃。那每天除了工作,在工作和回家的路上,还剩下什么时间了?
唉,就说到这吧。以上所言全是个人真实的感受。我感觉在北京生活的人多数都并不幸福,或者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至少不如在其他大城市生活幸福。那人都不幸福了,怎么还不离开北京呢?
混在北京的人多数都有一个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发达、光宗耀祖,在北京有房有地,出人头地。还有一部分人处于矛盾之中,to be or not to be,离开了怕别人说自己混不下去了才走,不走吧,生活状态只有自己知道。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是热爱北京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再辛苦也觉得比在自己老家强。 再有一部分人,就是习惯了,麻木了,生活就如此,到哪都一样。
就像《北京人在纽约》,还应该有一部小说《外地人在北京》。If you love him,bring him to Beijing, for it's heaven; if you hate him, bring him to Beijing, for it's hell
Tuesday, April 2, 2013
項斯華古箏獨奏:高山流水 Traditional GuZheng music: High Mountain and Running River
古箏:項斯華 (2000)
GuZheng by Xiang Sih-Hua
Subscribe to:
Posts (Atom)